文章分享

當衝突化為修煉:一次心靈修復的轉化旅程

詳細介紹
作者:吳永洋(IAANLP專任講師)


在人際互動與職場壓力中,衝突幾乎無可避免。對某些人而言,它可能只是一場言語的摩擦;但對另一些人來說,卻可能觸動內心深處的自尊與界線,甚至讓情緒長時間無法平復。

這篇故事,來自於一位帶著怒氣與疲憊前來的個案。它並不是單一事件的紀錄,而是一段心靈修復與轉化的歷程。
 

第一幕:怒氣與壓迫

「我真的快被同事氣瘋了!」他一坐下便這麼說。

在會議中,他的提案被同事當眾否定,語氣帶著咄咄逼人的壓力。那一刻,他胸口像被重重堵住,怒火宛如熔岩即將爆發。
「再這樣下去,我就要拍桌子!」他憤憤地補充。

那一夜,他輾轉反側,腦海裡反覆重播那段對話。從我的角度看,那不只是提案被否決,而是一種「必須守住尊嚴」的執著。他的身體甚至微微發抖,情緒的壓迫感觸手可及。


第二幕:沈澱與覺醒

幾天後,他自己開始反思:
「我的立場已經表達過了。如果對方選擇固執,那是他的責任,不是我要背的。」

這句話標誌著一個轉折。他第一次感受到「界線」的力量。

在那一刻,他心中浮現一句古老的偈語: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。

心不是一面需要無止境擦拭的鏡子,不必因為別人的言語而不斷懲罰自己。
情緒的力量開始鬆動,他的覺察逐漸成形。


第三幕:眼動整合的旅程
 
在過程中,我引導他進行眼動整合(Eye Movement Integration, EMI)。這是一個以眼動帶動內在意象轉化的過程。

隨著眼動,他的內在畫面逐步轉換:

- 一開始,他看見同事冷峻的臉,如同一道壓迫的牆。
- 幾次眼動之後,那張臉逐漸模糊,像照片慢慢飄遠。
- 前方浮現一條蜿蜒的道路,似乎象徵新的可能。
- 一尊佛像出現,靜靜而坐,隨後竟像在說法。
- 當畫面收窄成狹窄的走廊,他胸口短暫緊繃,但下一瞬間,天地豁然開朗。
- 他看見自己站在草地上,天空湛藍,微風拂面。心中浮現一句話:
  「這些人事物,不過是在磨練我。」
- 最後,一道明亮的光自地底破土而出,照亮一切。

這時,他深切體會到: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
當內心澄明,外在的挑釁便失去了污染的力量。
 
修煉的意義
 
我對他說:
「當你換了一個解釋框架,怨氣就不再只是怨氣,而能轉化成養分。外在的衝突,反而成了心靈修煉的教材。這,就是自由的開始。」

衝突並不會從此消失,會議仍舊存在,同事依然可能批評。然而,他已能以另一種眼光來看待這一切。

因為他明白——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 
這則故事提醒我們:
 
在生活裡,或許我們無法避免外在的挑戰與否定,但我們能選擇如何回應。當框架改變,困境便能轉化。衝突,不再只是阻礙,而是照見自我成長的契機。

隱私權提醒
本文案例內容已經過改編與匿名化處理,僅用於分享心理修復與心境轉化的歷程。任何情境與角色,皆不涉及真實個案身份,請安心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