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藍丞弘(IAANLP專任講師)

為什麼關心,變成了指責?
有時候,我們不是在對話,而是想證明自己沒有錯。我們在語言裡常常充滿指控、辯解、攻擊與忍耐,卻少了真正想說的那一句話。
「你怎麼又沒交功課?」,其實內心想說的是:「我很擔心你是否能好好照顧自己。」
「你什麼時候才要回訊息?」其實是在說:「我想關心你今天過得好不好。」
「你要不要負一點責任?」其實是在說:「我累了,我想要你一起陪我走下去。」
但我們沒有說出口,我們只會問:「你為什麼這樣?」
語言,從來就不是中性的。你無意間問的問題,決定了你願意給出多大的空間。
問對了問題,對話就能變成連結;問錯了,愛也會變成攻擊。
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給我們一件簡單卻強大的觀念:有時候,對話不是為了爭論是非對錯,而是要幫彼此找回「想要的方向」。
從批評到理解,只差一個問題的距離
我們從小接受的訓練,養成了發現錯誤、解釋失敗,以及避免受到責備的習慣,所以我們很擅長問:「你為什麼這樣?」、「你幹嘛不早說?」、「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改?」
這些具有攻擊性的問題,總讓人想躲、想防衛、想反擊;而鮮少有人能在「你為什麼又拖延了?你為什麼又遲到了?」這類的問句中,找到支持的力量和快樂的希望。
在NLP的世界裡,問的問題不一樣。NLP問:「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、「你怎麼知道你已經得到了?」、「有什麼阻礙著你?」
這些問題,像是一扇門,讓我們從問題轉向其他的可能,從混亂轉向明晰。
你問的問題,可以形塑對方的內心世界,也可以決定你們的關係會朝什麼方向前進。

三段生活日常,教你如何看見真心
- 親子篇:孩子說「我不想上學」,你可以怎麼問?
早上出門前,孩子站在門口說:「我不想去學校。」
以前的你,也許心裡一急便脫口而出:「你又怎麼了?昨天不是講好了?」但這一次,你深吸一口氣,蹲下來問他:「你希望今天去學校,會是什麼樣子?」
孩子安靜了一下:「我不想再跟那個男生一組了,他一直笑我。」
你忽然知道,原來孩子並非真的不想上學,他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安心的空間;而你用一個問題,打開了那扇對方等待敞開的門。
- 感情篇:你不是要他秒回,而是想確認自己還在他心裡
你傳了三條訊息,他都已讀不回。見了面,你忍住不滿,深呼吸後詢問:「當我們各自忙的時候,有沒有什麼方式,可以讓彼此知道對方還在心上?」
他思考幾秒:「我很想專心把事情做完,我以為你知道。」
這段話不是逼問,而是一種靠近。因為你沒用「控訴」去撞門,而是用「渴望」敲敲門。
- 職場篇:你以為他消極,其實他只是沒被看見
部門開會,小張總是不提案,你開始不爽,覺得他又雷又擺爛。但你忍住了白眼,改問他:「如果這次提案讓你完全自由發揮,你會想做哪個主題?」
小張突然眼神發亮,說起他過去做過的用戶觀察計畫,還講得頭頭是道。
不是他沒熱情,是我們從來沒問對問題。
你可以練習的提問四步驟
NLP有一組經典的提問公式,能讓人從抱怨、卡住、混亂,回到清楚、主動、願意行動的狀態。

- 第一步: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 你的答案,以下簡稱「它」
- 第二步:你怎麼知道你已經得到它了?
- 第三步:是什麼阻礙了你?
- 第四步:你需要什麼?你可以做些什麼來讓它發生?

當你問出真正的心底話,你才開始真正的交流
我們太習慣忍耐、猜測或忍不住指控。我們太少問:「我想要什麼?」、「你在乎什麼?」、「他擔心什麼?」、「有沒有一種方式,能讓彼此更靠近?」
問對了,人就靠近了。問對了,自己不但不必陷入內耗中,還知道:原來改變問句,就能看見真心。
願你不再只有攻訐及疑問,而是開始問出你要的方向。
願你在對話裡,看見彼此、相互回應、珍惜彼此的關愛,因為你值得那樣的關係
因此,我想邀請你,為自己踏出第一步,問問自己:「我想要的,是什麼?」
問對了,人就靠近了。問對了,自己不但不必陷入內耗中,還知道:原來改變問句,就能看見真心。
願你不再只有攻訐及疑問,而是開始問出你要的方向。
願你在對話裡,看見彼此、相互回應、珍惜彼此的關愛,因為你值得那樣的關係
因此,我想邀請你,為自己踏出第一步,問問自己:「我想要的,是什麼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