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享

你不是情緒化,而是腦中播放了某個「相」!

詳細介紹
作者:藍丞弘(IAANLP專任講師)


無端的情緒,究竟從何而來?

你是否也曾經歷:

明明沒發生什麼事,卻悶悶不樂一整天;

只是一句話、一個表情,就足以讓你難過一整週;

甚至說不上來,到底為什麼脾氣會爆發、焦躁,或者陷入低潮。

這不是你太敏感,而是你內在「看到了一個相」,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告訴我們:所有的情緒反應,其實都來自你心中正在播放的某個內在影像、聲音或感覺,也就是「內在之相」

舉個例子,你在公車上開心喝著珍奶,忽然有位阿姨冒出一句:「哎唷,喝這麼大杯珍奶,你不怕胖喔?」

你瞬間翻白眼,心情直接跌到谷底。那個反應,並不是因為她的話有多傷人,而是你聽到那句話的時候,內心會自動播放某個「胖=醜=失敗=沒人愛」的老舊劇情。

而我們情緒的起伏,往往就是這些「相」的投影反應
 

 
心理反應,其實是你潛意識投放的電影

人的潛意識,有如一台24小時不間斷播放的投影機。你經歷的每一段情緒,幾乎都是來自某個已被儲存的「相」:它可能是某段被罵的記憶,一句曾經受過的批評,一段不堪的經驗或一種慣性的自我批判。

這些隱藏的內在之相,會不定期引發各式各樣的心理反應。

這裡有兩條轉化的路徑,供你嘗試: 

一、調整「相」的播放結構——NLP的次感元模式
這是一種「技術性」的處理方式。你可以透過NLP的次感元(Submodalities)技巧,觀察腦中的「相」,以進行調整:
  • 讓畫面變小、變遠、變暗;
  • 使聲音變輕、淡化或消音;
  • 讓感覺變柔軟、變溫和。
透過這些操作,你就像後製自己內心電影的聲光師,使本來強烈的不安感降溫。

二、關照「相」的本質——圓融之道
這是一種觀照「存在本質」的方法。你不是改變畫面,而是學會看見(觀照):「這個相,只是浮現的念、影、感受,它會來,也會走,不需要我抓著它。」

你學著不評價它、不抗拒它,只是看著它,接受它、感受它,允許它慢慢溶解,如同觀察湖面的波紋,最後一切終歸平靜。
回到公車上,從珍奶事件回到輕鬆自在的故事
 
還記得那杯珍奶嗎?讓我們重播這段場景,但這次,你已經修練過「處理相」的能力。

當你聽到那位阿姨評論你的身材:
  1. 你察覺到自己內在閃過一個畫面:「我小時候被笑很胖,沒人愛。」
  2. 你停了一下,沒有回嘴。
  3. 你用NLP的方法,將那個畫面縮小、模糊、拉遠,做次感元的調整。
  4. 或者,你進入「圓融之道的狀態,默默觀照:「這種感覺,只不過是一個記憶影像而已,它來了,也會走。」
  5. 那個相慢慢消融,你繼續喝著珍奶,滑著手機,心裡不起風浪。
你不再是壓抑情緒,而是讓情緒「流動」。當你允許情緒自然流動,自在便從內心升起。
 
真實案例:你也可以這樣轉化
 
親密關係的焦慮:

學員A以往會為了男友回訊冷淡而情緒崩潰;現在她學會察覺內心浮現的相,其實是她小時候被拋下的記憶。她觀照了那個相,那個相因為受觀照而消解,情緒自然平穩,雙方也順利恢復平等互動的關係。

親子關係的誤解:
一位媽媽說:「我兒子頂嘴時,我以前會氣炸,但現在我看得見我腦中浮現了一個『我很失敗』的相。」她學會不再陷入自我批判,而是改善溝通來提升親子關係。

莫名其妙的憤怒:
有人光看到別人挖鼻孔就怒火中燒。後來發現,那是童年裡被羞辱的記憶影像在作祟。當他看見那個相、處理那個相後,生活也開始輕鬆自在起來。
 

 
改變內在之相,你可以初步嘗試以下練習!
 
步驟一:找出讓你情緒爆發的「相」
那是什麼畫面?聲音?感覺?它在哪裡?多大?多近?多清楚?

步驟二:選擇你的處理方式
  • 用NLP的「次感元」技巧,調整它的距離、大小、顏色、聲音強度、感覺強度。
  • 或是用「圓融之道」的方式,觀照這個「相」本身的性質、流動與消融。
步驟三:和內在的自己說說話
問問自己:「當這個相改變了或是消解了,我現在還介意什麼?」

當內心回歸平穩,你會發現,你既不是情緒的奴隸,也不需成為情緒的主人,你只是自自然然地存在。

這不是心靈雞湯,而是具體的心理技術

 
這些練習,不只是危機時刻的急救,而是一種「日常保養」。
  • 它讓你遭受批評時,不會立刻「中箭」。
  • 它讓你在關係緊張時,看得見過去經驗在內心的「投影」。
  • 它讓你下決定時,更明白這是自己「真正的意願」,還是「舊反應在干涉」。
 
結語:學會處理內在之相,你就能自在地生活
 
這世界總會有聲音不合你意、眼神讓你不舒服、關係讓你焦慮的時刻。

只要你願意每天花點時間,看見那些「內在之相」,你就能自由地選擇用什麼方式來回應它。

記得,你的情緒來自於你看到的「內在之相」;當你好好觀照內在之相,你不但會發現「相」可以轉化,也可以消融在無邊的意識中。

在這樣的狀態下,情緒不再是敵人,而是一種提醒,讓你可以觀照各種「投影」。這些投影正等著你去看見、去鬆開、去消融,讓你不但能溫柔堅定地生活,更能享受圓融暢達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