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享

他不是他以為的自己,也沒關係:關於標籤、失落與真正的接納

詳細介紹
作者:吳永洋(IAANLP專任講師)

 
有沒有發現,很多時候讓我們心煩意亂的,不是事情真的多糟,而是——「發生的結果,和我們心裡以為的差太多了。」

這篇故事,是關於一個男孩,和一張成績單的事。但其實,它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的時刻。

高一那年,阿嶽過得像一台失速的列車。外表正常,心裡卻像空了一塊。

因為——他沒考上建中。儘管進的是附中,學校也很好,但那時的他,像是被人生狠狠摔了一跤。

那一年,他渾渾噩噩,提不起勁,心裡反覆盤旋著一句話:「我應該是建中人。」
 

標籤不是壞事,但有時會成為我們的陷阱

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內在的「標籤系統」:成績好=優秀,情緒多=麻煩,沒考上好學校=失敗。

當我們過度相信這些標籤,就會不自覺把結果當成了自我價值的證明。

對阿嶽來說,「建中」不只是學校,更是一種身分認同。所以落榜那一刻,他失去的,不只是一間學校,還有他以為自己是誰。

真正卡住的,不是結果,而是「無法接納新的自己」

阿嶽說,那時他不是沒朋友、沒機會,而是——他不知道怎麼和「不是自己以為的樣子」的自己相處。

他以為要嘛就努力撐起來,要嘛就是放棄一切,卻不知道,其實中間有一條路,叫做:接納。

接納:不是否認,也不是認命,而是讓情緒被看見,讓自己有空間重來。
 

 
從 NLP 學來的轉化練習:三步走出情緒的卡點

Step 1|讓情緒「看得見」
情緒越模糊,就越容易困住我們。
阿嶽學會這樣問自己:
  • 我的難受感在哪裡?(胸口、胃、喉嚨?)
  • 它像什麼?有顏色嗎?重量感嗎?
  • 如果它能說話,它想說什麼?
這些不是在「想太多」,而是在幫大腦啟動整理的能力。

Step 2|鬆動標籤語言,重建自我說法
過去的他常說:「我沒上建中,是不是我根本不夠好?」
後來他學會這樣說:「我那場考試的表現不如預期,但這不代表我整體的價值。」
你也可以試著這樣對自己說:「雖然我沒做到某件事,但我知道我還擁有……(請填入你的價值)」
這不是硬要看正面,而是練習用更有彈性的語言,讓自己能繼續走下去。

Step 3|從輸贏思維,轉向「我想成為怎樣的人?」
阿嶽問自己:「我當初為什麼非得考建中不可?」
他發現,他真正想要的,是成就感、被認可、對自己有交代。
那這些,有沒有可能透過別的方式達成?有的。
NLP 稱這種轉換為「重新定義目標意圖」:與其執著一條路,不如看清目的,再找新的路徑。


他不是他以為的自己,也沒關係

現在的阿嶽,還是會期待自己達到某些事。但不同的是——他不再害怕結果不如預期。

他說:「我學會的,不是變得沒感覺,而是懂得接住自己,再走下去。」

如果你也曾經覺得:「我怎麼不是我以為的自己?」那或許,你需要的不是答案,而是——給自己一個可以重新評估的空間。

因為很多時候,你不是不夠好,你只是還沒學會怎麼和「那個暫時不理想的自己」好好相處。